在举行婚礼时,等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后,司礼人先用红线将两个从中间一剖为二的匏瓜用红丝线联结起来,然后将自然发酵而成的甜味美酒倒入苦味的瓢中,让一对新人各自手持一支盛满美酒的匏瓜葫芦剖成的瓢,先各饮瓢中的半杯甜味酒,然后再交换酒瓢共同饮尽,便成此礼。
这一仪式不仅暗示着喝过“合卺酒”后,就要负起做男人的责任,更是象征着夫妻二人从此以后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未来同甘共苦,婚姻美满。
由此便可窥知,“合卺酒”其实便是如今“交杯酒”的雏形。
新婚夫妇喝完了合卺酒完成婚礼后,便将两个瓢合二为一置于床底,以此象征夫妻俩从此刻起合二为一,因此新婚夫妻新婚初夜的洞房之乐又被称为“合卺之欢”。
“合卺礼”有何美好寓意?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因葫芦谐音为“福禄”,因而被人们视为“幸福”和“财富”的象征;葫芦的多籽更被人们视作子孙延绵、生生不息的“吉祥”象征。
令人心生疑问的是,在婚礼这样大喜大庆的重要时刻,古人为何非要采用味道苦涩的匏瓜(苦葫芦)瓢作为专用饮酒器具呢?
这是因为“合卺之欢”具有美好而深远的寓意。在我国古代充满智慧与崇尚哲理的古人眼里,苦葫芦虽带点苦味,但经过新婚夫妇的共饮之后,却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共同生活中,同甘共苦,化苦为甜,也警示着每对新婚夫妇在未来的共同生活中,将共同面对人生中的惊涛骇浪,只有同甘共苦,夫妻一心,最终才能收获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人生。
“合卺礼”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无论古今中外,结婚都是每个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更是对婚礼极其重视。
自从周朝正式制定婚礼仪式后,此后我国历朝历代婚礼都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周朝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朝代,我国后世历朝所用的正式典礼大多都源自周朝,当然婚礼这一重要礼仪也不例外。
尽管在周朝已经有了“合卺礼”之俗,但直到南北朝时期“合卺礼”才得以完善。
据《礼记》记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百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也就是说,周朝新人结婚时就已有了一个特定的将一剖为二的匏瓜瓢中所盛美酒一起饮尽的重要婚礼仪式。这一仪式完成后,便代表着这对儿新人正式成为了夫妻,未来将合二为一,同甘共苦,一起共同面对未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汉朝时,“合卺礼”有了较大变化。这一时期,在婚礼上出现了“三酳”之礼。此礼要求新郎新娘在婚礼上,要先用爵漱口2次,然后第3次则用来合卺;
南北朝时期,“合卺礼”渐臻成熟,形成了一整套颇为浪漫的“合卺礼”:人们先在两个匏瓜瓢把上连上红丝带,并在两个匏瓜瓢里倒上美酒,让两个新人喝完酒后再把两个匏瓜扣在一起,合为一个完整的匏瓜并用红丝带将其缠绕起来,寓意两个人从此以后合为一体,永不分离,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隋唐时期,随着手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婚礼上不但可以选择用匏瓜葫芦盛酒。更可以选择琥珀、青铜、金银等各种材质的杯子来“合卺”酒;
直到宋代,“合卺礼”才逐渐演变为喝“交杯酒”,这便是现代婚礼上喝“交杯酒”这一习俗的历史渊源。
婚礼的意义究竟何在?
众所周知,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儿。然而,婚礼的意义究竟有什么意义,许多人其实却并不明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如今的中国婚礼看似冠冕堂皇,热闹非凡,充斥着豪华酒宴,车队乐队,钻戒鲜花,穿金戴银,却似乎散发着一股“消费主义”的铜臭和浅薄气息。
特别是那些陷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西式婚礼,一味竞相攀比奢华,不仅欠缺美满婚姻应有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和浪漫情调,更丢失了祖国传统婚礼文化中寓意分甘同味、患难与共的“同牢合卺”的宝贵仪式。
与之相反,中国古代那些像“合卺礼”一样看似繁文缛节的传统婚礼却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美好寓意、爱情境界和人生哲理,令人不禁心驰神往。
通过这一仪式,不仅让古人在心中对婚姻的本质,双方的责任及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有了明晰的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辈们对神圣婚姻的敬畏和珍视,及其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美满的期望和追求。
也许,只有我们在回顾并欣赏古人“合卺礼”的时候,才能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古人的大智若愚和对爱情婚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并非是讲究热闹和排场,而是只有深刻洞悉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并切实做到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同携手面对人生风雨的夫妻之道,才配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与婚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